网址:www.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金融   >   流动性过剩就要大扩容吗

流动性过剩就要大扩容吗

2006-08-12 15:18:43      来源:2006年08月12日金融投资报
分享到:

因为大扩容,股市从1750点跌至1550点,一个月跌去200点,支持大扩容有很多“理由”,其中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当今中国流动性过剩,理应通过多发、快发股票吸收过剩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不假,仅存贷差就高达10万多亿,银行的钱多得没处去。近期又有报道说,银监会对国内16家主要商业银行出具了下半年分类监管意见,16家银行被分为四类:除了第一类中行、工行两家被允许保持目前贷款增长率(但不得提速)外,其余均被告知控制贷款规模;其中第二类建行、招行等四家,要求其“十分注意控制贷款增长”;第三类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要求其“应立即将贷款增速降下来”;而作为第四类的广发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和深发展,则明令“停止扩张”。银监会窗口指导的“紧箍咒”,加上对紧缩政策的预期,预计下半年流动性过剩还将加剧,银行资金正在寻找各种途径,为流动性找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多发股票不是正中下怀吗?特别是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股票直接融资仅百分之几,更使多发、快发股票变得越发冠冕堂皇、振振有词。

然而,流动性过剩就要大扩容吗?银行资金也好、保险资金也好,多则多也,其考虑的首要问题则是资金的安全性。大扩容一来,不到一个月下跌200点,一级市场摇摇新股还则罢了,二级市场这银行资金、保险资金能大规模进入么?果真大举进入,资产损失决不会比不良贷款少。近期屯积在一级市场的8000亿巨资(其中有4000亿系打死也不进入二级市场的摇号资金),一方面显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规避风险的无可奈何之举呢?

有人以国内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太低,很多优质企业都在海外上市,国人难以享受到好企业的成长成果,为大扩容寻找依据,“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笔者不明白的是,既然是享受成长,又为什么一定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享受到成长的喜悦呢?至于说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刚刚发布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二季度)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而同期股票融资1442亿元,同比增长58.81%,发股增速已经是贷款增速的好几倍了,而如果像七、八月份的扩容速度,下半年股票融资增幅度势将更快。虽则目前股票融资在企业融资中比重仅5.6%,贷款融资高达86.8%,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想当初如2001年大扩容,股票融资比重一度超过10%,但扩容过快比例失当,最后还不照样掉下来?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近期香港股市反复走强,本周三恒指一举到达17350点,创6年新高,其主要理由是人民币长期升值,以及上市公司业绩有所好转。但是,在同一背景下的A股市场却越走越弱,很多A股股价已低于H股,要不是国航“瘦身”、发审委暂停审核新股(不管是需要发股企业准备中报也好,还是市场发出的黄牌警告也好,总之是暂时休会了),这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牛市完全可能夭折。所幸的是,尽管管理层一再强调融资步伐不会停下来,但已经有报道说“工行上市或添变数”,称“工行原拟A+H同步上市的计划,有承销团成员担心A股市场接受不了巨大的集资额,以及对上市后的走势情况悲观,有可能令同步上市这一度让人憧憬的创举告吹。”而事实上,建行、交行、中行等发股后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随之而来便是放贷冲动加大,以致央行不得不加以约束,工行又何必A+H非上市不可呢?

市场经济自有它的规律,新老划断后的股票市场唯一遵循的只能是市场规律,而不是“重中之重”、“必须完成的任务”之类的计划指令。过犹不及,不扩容是停滞,大扩容更是灾难,只要市场上下都认识到这一点,港股能升,A股又为什么不能?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