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www.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   全部文章   >   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展新动向分析

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展新动向分析

2005-08-06 17:14:37      来源:中国建材
分享到:

□文/刘志海

一、平板玻璃工业新一轮建线高潮说明了什么

自1982年以来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建设已经出现了4次发展的高峰期。

第一次发展高峰出现在1988年,当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6条,加上1987年的5条和1989年的4条。由此而引发了1988—1991年的第一次玻璃市场的疲软。

第二次发展高峰出现在1995年,当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1条,加上1994年的6条和1996年、1997年的8条、10条,4年间共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35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总数由1993年的25条猛增到60条,浮法玻璃产量也从1996年起超过平板玻璃总产量的一半,跃居为主导地位。致使从1995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下滑迹象,1996—1998年则是全线崩溃跌入低谷,行业出现有史以来的整体亏损,玻璃工业第二次陷入困境。

第三次发展高峰出现在2001年,当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5条,加上2000年的6条和2002年的11条,3年中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32条,平均每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1条。尽管在2001年下半年平板玻璃市场第三次进入让人担忧的境地,但这次高峰并没有把平板玻璃工业引入灾难,相反带来的是平板玻璃的复苏,随着2003年“非典”的平息,玻璃市场的炎症也好像被治愈了,陡然好转起来。

笔者认为,目前正处于平板玻璃产能发展的第四次高峰期,2004年是第四次发展高峰期的起始年,当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23条,2004年是不是第四次发展高峰的峰值年尚不能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2005年和2006年中将有40条左右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之后,预计平板玻璃产能发展将进入休整期。

1、发展峰期的特点分析

前三次发展高峰的峰值年分别是1988年、1995年和2001年,它们的发展峰值年间隔分别为7年和6年,如果我们假定第四发展高峰的峰值年是2005年的话(据笔者掌握的资料2005年浮法玻璃建成条数很可能超过2004年的23条),第三次发展高峰峰值年与第四发展高峰峰值年的间隔为4年。说明平板玻璃尤其是浮法玻璃的发展速度在加快。

第一次发展高峰的3年中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5条,平均每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5条;第二次发展高峰的4年中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35条,平均每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9条;第三次发展高峰的3年中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32条,平均每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11条;第四次发展高峰的3年中预计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60余条,平均每年建成浮法玻璃生产线20条。说明平板玻璃尤其是浮法玻璃的发展力度在加强。

2、对国家有关玻璃行业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从1998年6月国家计委、国家建材局发布了计价[1998]1094号文《关于制止低价倾销平板玻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暂时规定》开始,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玻璃行业成了众人关注的行业,这是我国工业部门中第一个贯彻《价格法》所采取的反低价倾销措施。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1998年9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了国经贸产业[1998]572号文《关于印发〈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总量控制目标是:到2000年平板玻璃总产量控制在1.6亿重量箱。

1999年5月国家建材局发布了建材规划发[1999]105号文《关于印发〈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实施细则〉的通知》,重点强调2000年底前一律不建设(包括新建、扩建及改造)平板玻璃原片生产线,到2000年平板玻璃总产量控制在1.6亿重量箱;1999年8月颁布了国家经贸委第14号令《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平板玻璃原片生产线”被列入建材部分制止重复建设目录首位。

2000年6月国家建材局发布了建材规划发[2000]138号文《关于印发〈建材工业“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平板玻璃总产量控制在1.8万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产量1.6万重量箱。

2001年2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国经贸运行[2001]99号文《关于2001年建材行业总量控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2001年将关闭小玻璃生产线100条,压减生产能力1000万重量箱,全国平板玻璃总产量控制在1.7亿重量箱;2001年4月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国经贸传[2001]21号文《关于对平板玻璃建设项目进行清理的紧急通知》,要求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一律停止各类平板玻璃项目的审批;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办发[2001]9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从严控制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切实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从严控制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切实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002年9月国家经贸委发布国经贸投资[2002]235号《关于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制止电解铝、小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盲目建设的通知》,强调玻璃行业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从严控制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切实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意见的通知》精神,所有平板玻璃技术改造项目,不论投资大小,一律报国家经贸委审批,对未经国家批准的项目,银行不得给予贷款。

2005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税函[2005]34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平板玻璃不得享受资源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批复》,鉴于平板玻璃不属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的通知》(发改环资[2004]73号)所规定的建材产品,因此,不得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0号)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遏止和淘汰落后的平板玻璃工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量控制的目标并未实现,2000年我国平板玻璃总产量就达到1.84亿重量箱,比“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提前5年完成。到2004年我国平板玻璃总产量已达到3亿重量箱,比出台政策前的1997年总产量1.68亿重量箱几乎翻了一番;浮法玻璃生产线建设也未得到遏止,由1997年的60条猛增到2004年123条,并大有继续增长的气势。

为什么平板玻璃总量越控越大,浮法玻璃生产线越止越多呢?笔者认为是玻璃市场所使然,2004年平板玻璃全国生产总量为30058万重量箱,销售总量为29836万重量箱,产销率为99.26%。2004年我国平板玻璃出口13380.7万平方米,进口4215.3万平方米,进出口差额折合为2291万重量箱,也就是说2004年我国玻璃市场上消费平板玻璃27545万重量箱,人均消费平板玻璃10.6千克,比1997年的人均消费平板玻璃6.9千克提高了3.7千克。但1997年平板玻璃行业是全线亏损,而2004年却是全线飘红。另外,从2003年开始我们很少再听到来自官方或民间“平板玻璃总量过盛”的警戒之声了。笔者惑然相问,我国平板玻璃的消费极限值到底是多少,真的可以无限制发展下去吗?以前“总量控制”的政策真的错了吗?

二、当前我国玻璃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2004年以来,尽管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玻璃工业仍继续快速发展。2004年我国生产平板玻璃的企业共127家,平板玻璃总产量30058万重量箱,同比增长20.5%,其中浮法玻璃25466万重量箱,占总产量的84.72%。

从2004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来看,生产集中度越来越突出,大公司优势格局开始明显显现。2004年产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2749万重量箱,江苏华尔润玻璃集团2469万重量箱,淄博山东玻璃公司1945万重量箱,洛阳浮法玻璃集团1662万重量箱,浙江玻璃集团1541万重量箱。5家合计为10367万重量箱,占全国总产量的34.49%;加上台玻集团1270万重量箱,威海蓝星玻璃公司1191万重量箱,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1166万重量箱,河南振华玻璃厂801万重量箱和三峡新材公司654万重量箱,前10家合计为15449万重量箱,占全国总产量的51.40%。

1、平板玻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玻璃市场的看好和利益驱动,自2003年以来,行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2004年在原有100条线的基础上,又建成投产23条线,新增能力6204万重量箱/年,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123条,总生产能力达2.77亿重量箱/年。目前还有多条浮法玻璃线在建和筹建,2005年和2006年两年平板玻璃产能将有较高增长速度,预计有40多条线投产,平板玻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注重环保问题、能源再利用问题,也就是说,平板玻璃工业竞争主要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能力的竞争。

2004年发展势头最猛的是江苏华尔润集团,相继建成3条900吨级和1条4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产能增加1590万重量箱;其次是山东玻璃集团相继建成2条600吨级和1座500吨级一窑两线格法生产线,产能增加940万重量箱;台玻集团和福耀集团也保持迅猛的势头,台玻集团2004年建成1条700吨级和1条350吨级、2005年5月又建成1条7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产能增加940万重量箱;福耀集团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4月相继建成3条6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产能增加960万重量箱;其他像耀华、洛玻、南玻和山东蓝星也有不同吨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产能增加1350万重量箱。

2、行业内部重组整合方兴未艾

我国玻璃行业并购重组始于2000年。当年6月,同处秦皇岛同为中国520家重点企业的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与北方玻璃集团公司以新设兼并方式组建为新的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使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重新夺回中国玻璃“霸主”的地位,2003年3月,耀华收购和租赁了沈阳星光集团3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组建了沈阳耀华玻璃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9月,耀华对湖南冷水江耐火材料总厂实施破产收购,组建了湖南耀华冷水江耐火材料公司。

2000年8月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完成了收购广东浮法玻璃有限公司75%的股份;2003年11月又以1000万美元收购日本板硝子和住友分别持有的天津日板40%和10%的出资额,取得了对天津日板的实质控制权。

美国等国家也看好中国玻璃市场,相继收购现有企业,重组为合资企业,首先是美国宇得集团收购了厦门新华玻璃厂2条浮法玻璃生产线51%的股份,重组为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7月又以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名义收购了成都玻璃厂,重组为明达玻璃(成都)有限公司。其次是已经悄然退出中国玻璃行业多年的美国PPG工业公司2004年4月宣布重返中国市场。PPG公司是较早携资本进入中国玻璃行业、后来又退出中国平板玻璃制造业的外国大公司之一。1985年美国PPG公司与中国有关企业在南方建立了合资企业,之后由于市场的原因撤出了其在中国企业的股份。与上次独自进入不同的是,此次PPG公司是联合从事玻璃工业设计、制造和承包商的美国泰克曼公司共同进入。重返中国市场的美国PPG公司此次的业务重点是推销自己的技术与服务,目前已完成与山东玻璃集团和福耀集团的技术合作,山玻集团600吨级超白浮法玻璃生产线共耗资5.7亿元人民币,该线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美国PPG公司成熟的生产技术,与PPG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共享,拥有美国PPG公司超白玻璃生产技术转让许可证,于2004年12月投产;福耀集团与PPG公司合作,投资16亿元在福清建成3条600吨级高档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

3、其他领域企业进军平板玻璃业

首先是福耀集团,福耀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也是我国唯一在汽车玻璃产品上取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从2002年开始酝酿进军平板玻璃业,2003年9月,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以1亿元人民币取得双辽市浮法玻璃厂浮法生产线。此前,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以经营租赁方式租赁经营双辽浮法玻璃厂。2003年11月,福耀集团通辽有限公司以2.50亿元人民币成功地向通辽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收购内蒙古通玻集团有限公司及通庆玻璃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资产。同时,与PPG公司合作,投资16亿元在福清建成3条600吨级高档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目前福耀集团拥有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390万重量箱。

其次是联想集团,联想集团是我国IT业著名的企业,2003年11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在境外组建了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并收购了江苏玻璃集团的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2条浮法玻璃生产线25%的股份,成为策略股东。目前(6月23日),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已在香港上市,预计融资2.07亿元,筹集资金的93%左右用以建设第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600吨级),建成后年生产能力为800万重量箱。

4、浮法玻璃企业开始向上游原燃材料业拓展

2002年11月江苏华尔润集团与淮安化工资产经营公司合资组建的淮安华尔润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7亿元新建年产30万吨纯碱和配套的30万吨真空盐及热电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的纯碱部分已于2004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浙江玻璃有限公司拟投资16亿元,在青海建设一条年产90万吨纯碱的生产线项目已告完成,预计在2005年6月28日点火。

2003年10月,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协议正式签字,青岛碱业向蓝星玻璃投资4982万元,占蓝星玻璃增资后总股本的24.48%,成为蓝星玻璃的第二大股东。这是玻璃企业通过实施资本运营进入制碱业的又一模式。

在玻璃行业,已有采用煤焦油加工调配成的燃料油代替重油作燃料的企业。如江苏华尔润玻璃公司已在其本部的浮法玻璃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七线、九线等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使用煤焦油为燃料;联想集团江苏省宿迁玻璃厂从2004年6月开始试用,目前已有2条浮法玻璃线以煤焦油为燃料;耀华集团沈阳公司也于2005年4月在1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上开始试用。同时,华尔润集团早在2003年就与陕西神木县政府签订了投资1.5亿元建设15万吨煤焦油加工项目的意向。

总之,在平板玻璃新一轮产能发展的高峰中,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也在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企业间的购并行为将更加突出,向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态势也更加强劲,其他领域企业进入平板玻璃行业的意向将更加明显。从而带来的是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平板玻璃生产经营的集中度将会大幅提高,大集团大公司控制局面的格局将要形成。■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