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www.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能源·物贸   >   中美贸易谈判背后,透视产业链重构的“中美战局”

中美贸易谈判背后,透视产业链重构的“中美战局”

2019-12-24 22:41:48      来源:中外管理
分享到:

尽管中美谈判有最新进展,但两国谈判可以“走着瞧”,企业经营却一天也不能等,加之此前已经形成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压力,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已成定局。

文:本刊记者 朱冬 责任编辑:李靖

“在中国从事制造业,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

说这话的正是被称为玻璃大王的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作为最早到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家之一,曹德旺于201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建造了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该工厂也因奥巴马投资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备受热议。

中美贸易战开始前,工资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高税收负担,以及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等,就已经抬高了中国的制造业成本。而美国本土很多的产业,例如:传统制造业的汽车制造、钢、铝冶炼等,也已经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从美国本土外移。

这样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和重构早已启动。而今,贸易战打乱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全球经贸秩序,中美之间打造的产业链条愈加“松动”。

期间,来自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的在华企业调查显示:22.7%的公司将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19.7%的公司正考虑将部分或全部制造业迁出中国,33.2%的公司将推迟或取消其投资,只有2.9%的公司将增加其在华投资。美国方面的企业,以进口电子产品和其他零部件的企业为例,贸易战当下为保盈利,也在考虑将工厂迁至关税以外的地区。

尽管中美谈判有最新进展,但两国谈判可以“走着瞧”,企业经营却一天也不能等,加之此前已经形成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压力,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已成定局。

1

贸易战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寻找新国际伙伴

“中美贸易战没有赢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钢明教授开门见山地对《中外管理》记者说道。

要理解产业链重构的脉络和本质,首先要梳理中美贸易战到底谁输谁赢。

袁钢明分析道:贸易战到底谁输谁赢,中美两个国家衡量的方法和角度都不一样。美方评论界衡量贸易战的胜败不是看贸易本身,而是看双方的经济在贸易战打响以后到底上扬还是下跌。贸易战期间,每当特朗普有“新动作”、颁布新的法令,中国股市几乎都会首当其冲出现大幅下跌。此时,美国一些专家或者评论者就会捕风捉影地说:“中国受到了贸易战的冲击,输了”。

但这种判断离事情的本质相距甚远。

袁钢明表示:“股市下跌是贸易战打响以后一种外延性的心理冲击。而且同期比较,美国的股市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与贸易战所影响到的行业、领域并非直接关系。”贸易战对经济的冲击不能简单用中美贸易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相反,中国企业在贸易战期间,产业链条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外贸易上寻找并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

所以,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来看,中方在贸易战中打赢了。但袁钢明也补充说:我们也应该认清一个事实——贸易战影响股市,进而会影响宏观政策、乃至金融、其他产业、民营经济、甚至整个制造业。

2

美国高科技公司受到的冲击更大

而美国方面也不能幸免,标普全球就曾警告说: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交火”后,特斯拉、德州仪器和博地能源等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比中国同行更大。其中一个潜在影响是:关税对在美国上市的工业、能源及金融企业的影响,比对中国企业更大。

从产业链角度看,当企业漫长的生产线经过好几个国家时,任何一环的破裂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例如: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利润获取,需要实现在产业链的后面环节。美国企业的芯片卖给中国企业后,美国高新产业的效益才能体现出来。但现实是:美国的产业链残缺不全,企业所受到的产业链制约与中国企业相比不相上下,甚至更大。从这层意义看,美国高科技公司所受到的产业链重构的冲击比中国还要大。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讲道:中美关系也会影响更多产业链关联国家——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直至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破坏与重构。

袁钢明总结道:贸易战总的来说对中美造成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正如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话概括中美贸易战下谁输谁赢一样,全球产业链重构所面临的是各种因素交错、复杂的背景。

3

这轮全球产业链重构至少持续10年

袁钢明表示:虽然美国2019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下滑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的产业结构要比中国有活力得多。美国的投资、消费,以及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用“漂亮”来形容。美国在高新产业、研发密集型知识产权的投资都在10%以上,有些领域达到17%、18%,这在任何国家都是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毫无疑问,美国以科技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迅猛地前进。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加工型产业比重最高,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日用消费品产业其次。中国产业结构目前还没有进入像美国那样精细制造业为主的阶段,而是以基础原材料,传统制造业分量为重的产业结构,这是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的现状。

不难看出,贸易战之前,美国的研发优势和中国的制造优势两相结合,本来是产业链上中美企业最好的双赢关系,如今却反而成为产业链重构中的“切肤之痛”。

以“操作系统”为例,受美国禁令影响,相关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华为Mate30未能搭载GMS(谷歌移动服务),仅此一项就造成了华为新手机在海外市场销售的重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缺乏核心操作系统,乃至“缺芯之痛”,反而也刺激了中国企业的加速成长,对科研和自主创新的重视,再一次刷新了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同时寻找可以替代的供应链也成为第二选择。

然而这一“替代和转移”的过程——如论是中国企业为减少对美依赖而进行的“替代和转移”,还是美国企业寻找对中国市场的“替代和转移”,都将是漫长过程。需要多久,未为可知,但造成的全球性产业格局变化,将影响深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产业链重构包括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的转移。产业链重构需要一般要有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转移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会谁减税企业就马上向谁转移,而会相当稳定。目前看,全球产业链在重构中并没有加快向美国的转移。

4

靠“自给自足”打不赢产业链重构之战!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长期挑战,中国企业能够自给自足,是否就能化解危机?

“自给自足,把产业链包全了,补全了就安全了么?不尽然!”在袁钢明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链都不是孤立的,现代产业的发展都是多国协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国形成一个产业链才是最合理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把自己的产业链全包。自给自足的产业链并不是一种完善的产业链形式,追求自给自足,就落入了一个封闭保守或者僵化不前的状态。

他解释道:即使强如美国,也有大量电子元器件要依靠进口。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美国工厂生产的电子产品和电脑中的零部件,到2016年的进口比例达到25%。美国高新制造业比较发达,但原材料环节、制造业装备环节都需要外部资源(他国)的协助。

但产业链条的问题,不是“你不给我支持了,我们就自己动手制造”。对中国而言,失去了美国的芯片支持,还可以在国际上找到替代,企业可以选择用日韩、或者欧洲的芯片。不过如果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的话,肯定找不到第二个这么大的市场。尤其对“美国制造”来说,中国是全球遥遥领先的增长最快的市场。

也正因如此,各国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承受产业链不可能自给自足的隐患,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包括美国。

最后,袁钢明强调:全球化时代,只要正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并把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就能够获得相互依赖的主动权,或者是更有利的条件。这样状态下的产业链才能够安全。

但产业链重构一定不能倒退回过去自力更生、闭关锁国的状态。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坚持自主创新的任正非,多次公开的观点都是:“我们离不开美国。”

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只能在开放和多赢中,才能获得安全和保障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