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www.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金融   >   细数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的“第一”

细数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的“第一”

2024-11-04 11:22:45     
分享到:

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5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创造了许多产品、产量、装备、工艺、技术、管理的国内外第一。本刊编辑部整理了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的“第一”,从这个角度展现一代代建材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1950

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建材科研机构。

1951

良乡电力设备修造厂建立了全国首条混凝土环形电杆生产线。

沈阳玻璃厂和东北研究所玻璃科共同组成钢化玻璃实验室,生产出中国第一块钢化玻璃。

1952

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建筑卫生陶瓷隧道窑在沈阳陶瓷厂建成投产。

1953

“一五”重点项目北京市窦店砖瓦厂开始建设。该厂建成后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的砖瓦厂,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砖瓦厂。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连续逆流式干燥隧道,主要设备和技术来自苏联。

1955

国营沈阳机电修配厂完成扩建,成为当时建材行业唯一的水泥机械修配厂。后更名为沈阳水泥机械厂。

1956

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撤销重工业部,分别设置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这是国家第一次成立建筑材料工业部,赖际发任部长。

建筑材料工业研究院(中国建材总院前身,以下统称“中国建材总院”)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束无碱玻璃纤维,满足了国防军工和尖端科学技术的配套需求。

上海市建工局试制成功粉煤灰硅酸盐砌块,标志着中国建筑砌块的研制工作开始展开。

1957

中国建材总院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块石英玻璃。

铁道部在北京丰台建立了中国第一条混凝土轨枕生产线。

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前身——国家“一五”计划期间156个项目之一的陕西省耀县水泥厂破土动工,其生产规模当时号称“亚洲一号”,自动化程度全国第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第一个大型水泥生产企业。

1958

建工部组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和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翌年,建工部决定将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迁至北京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成为建材系统的第一个多科性工业大学)。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成功压制我国第一块玻璃钢板(1200毫米×500毫米×5毫米),实现了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零”的突破,填补了无机非金属国防尖端材料空白,也拉开了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发展的序幕。

中国建材总院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航空玻璃、第一块飞机防弹玻璃。

我国砖瓦行业第一座隧道窑在上海振苏砖瓦厂动工兴建(1959年建成投产)。

唐山水泥机械厂制造我国第一台年产30万吨水泥立波尔窑。

北京市木材厂成功建设国内第一套平压刨花板生产线,生产能力为年产5000立方米。

1959

砖瓦行业标准“建标2-59”由建筑工程部颁布实施,这是砖瓦行业首次制定全国统一标准。

山西太原矿棉厂建成年产6000吨矿棉制品生产线。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大型保温材料厂。

1962

唐山水泥机械厂制造我国第一台400毫米×600毫米鄂式破碎机。

1963

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成为中国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开端。

中国建材总院成功拉制中国第一根光学纤维,制成中国第一根光导纤维束。

人工晶体院成功试制毫米级合成云母样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第一块合成云母的成功诞生。

年产18万立方米粉煤灰砌块的上海硅酸盐制品厂建成,成为中国第一个用工业废渣生产墙体材料的大型骨干工厂。

1964

人工晶体院成功培育出第一块单重0.4公斤人造合成水晶。

1965

从瑞典引进的年产13.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在北京加气混凝土厂动工兴建,这是中国第一条加气混凝土工业化生产线。

中国自行设计、施工、自制设备的第一个生产航空玻璃的秦皇岛耀华玻璃厂156车间开始试生产。

北京加气混凝土厂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加气混凝土产品的企业,被誉为“中国加气混凝土工业的摇篮”。

1966

天津硅酸盐制品厂建成中国第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采用烧结工艺生产的粉煤灰陶粒生产线。

中国建材总院成功研制自应力混凝土管,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普通离心法生产自应力混凝土管的国家。

1967

湖南湘乡水泥厂建成投产。该厂是中国采用自制设备、自行设计和自行安装建成的第一个大中型水泥工厂。采用的湿法回转窑被称为“华新窑”,标志着我国依赖进口设备生产水泥的历史结束。此后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1968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汽车防弹玻璃在中国建材总院诞生。

1971

洛阳玻璃厂成功建成中国自行研制、设计、施工的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熔化量为75t/d,以后又扩大到250t/d。“中国洛阳浮法”成为世界玻璃工业中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齐名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

1973

北京市石粉厂(后改名为北京市石膏板厂)成功研制纸面石膏板(该厂1978年建成一条年产4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机械化生产线,成为中国最早的纸面石膏板机械化生产企业)。

1974

唐山水泥机械厂制造我国首台800千瓦减速机,并打造了国内第一台立磨、第一台辊压机、第一台管磨。

1976

北京建筑塑料制品厂全套引进日本技术和设备建设墙纸生产线。这是中国墙纸生产工业化的开端。

1977

中国第一条烧油水泥预分解窑中间试验线,在吉林石岭水泥厂通过鉴定。

1978

辽宁本溪水泥厂烧煤预分解中间试验线建成投产,翌年7月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烧煤窑外分解新技术的试验线。

1979

唐山水泥机械厂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套窑外分解新工艺的2000t/d水泥生产主机设备(后经国家建材局复查,确认是我国首套大型窑外分解生产线主机设备)。

1981

北京新型建材总厂从瑞典引进的年产1.63万吨的岩棉制品生产线建成试生产。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条岩棉制品生产线,带动了中国保温材料向规模化、高质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全国首条日产700吨熟料预分解试验线在新疆水泥厂建成投产。

1983

中国成功引进的第一条当时国际最先进工艺的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河北省冀东水泥厂开始试生产(1984年12月正式投产)。

1984

深圳市光华中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当年引进了中空玻璃生产线。该公司是从国外首家引进中空玻璃生产线的企业。此后,秦皇岛耀华工业技术玻璃厂、通辽玻璃厂、上海耀华玻璃厂、南玻集团等也相继引进了中空玻璃生产线,提升了中国加工玻璃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

1985

中国水泥产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自此成为全球水泥产量最大的国家。

国内第一款钢结构防火涂料STI-A问世。与英国P20、MⅡ相比,该产品劈裂拉伸强度、导热系数、耐火时间等性能更加优异。我国迈出了防火涂料国产化应用的第一步。

1986

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从日本引进全国第一条年产500万件的琉璃瓦生产线,生产日式与西式琉璃瓦。

1987

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我国自行设计、主机设备国内制造、采用国际先进的窑外分解技术、第一个同时拥有两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大型现代化水泥企业——鲁南水泥厂开工建设(1991年5月两条线全部建成投入试生产,1994年3月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中国砖产量达到3991.39亿块,瓦产量448.27亿片,首次居世界第一。

1988

中国当时最大的中英合资项目——上海耀华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线举行投产典礼,国务院总理李鹏、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分别发了贺信、贺电。

水泥工业首次超过砖瓦与石灰成为建材工业中最大的制造行业,标志着我国建材工业进入产业升级发展的新阶段。

1989

国家标准《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 11835—1989)发布。这是保温材料行业最早的国家标准。

平板玻璃产量达8441万重量箱,首次居世界第一。自此中国成为平板玻璃年产量最高的国家。

1990

珠海玻璃纤维厂从日本引进的年产4000吨无碱玻璃纤维制品池窑生产线投入运行。这是中国第一条池窑玻璃纤维生产线,以这条池窑拉丝生产线为标志,中国玻纤工业从坩埚法进入到池窑法时代。

全国当时唯一采用计算机全线控制的沈阳玻璃厂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

国家建材局首次在境外(香港)举办“中国建材工业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1991

国务院以国发〔1991〕71号文件批准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中国耀华玻璃集团、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为国务院第一批试点企业集团。

天津市摩擦密封材料总厂用钢纤维代替石棉的无石棉半金属摩擦材料开始试生产。这是我国最早生产无石棉摩擦材料的工厂。

1993

中国的建筑陶瓷砖和卫生陶瓷产量首次双双名列世界第一,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建筑卫生陶瓷产量最大的国家。

广东科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陶瓷磨边机,开启了中国陶瓷机械装备国产化的先河。经过此后10年发展,中国建筑陶瓷在装备上基本完成了国产化,形成了广东科达、广东力泰、广东奔朗、广东科信达、佛山中窑等大型陶机装备制造企业。

1994

河南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是我国建材企业第一次在香港上市。

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千吨级陶瓷砖全自动液压机,打破了国外陶瓷压机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首条由中国自主设计的年产8000吨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在中国巨石建成投产,这也是当时最大的池窑拉丝生产线项目,实现了中国玻纤工业零的突破。

1995

广东科达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陶瓷抛光机。

1996

我国自行设计的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在冀东水泥厂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后自主研发的国产化示范线。

1997

中国自主设计的首条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示范线在山东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一次点火成功。该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标志着中国池窑万吨级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玻纤池窑技术的垄断。

1999

北京金隅通达耐火技术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5万吨的不定形生产线,在行业率先实现了不定形耐火材料的自动化、标准化生产。

“龙顺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为家具建材行业第一家。

广东科达成功推出国内第一台大吨位压机——KD3200全自动液压压砖机,并作为陶瓷机械行业唯一代表产品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

2000

“亚洲第一个智能化连续中空玻璃生产系统”在福建新福兴玻璃有限公司建成,中空玻璃生产全过程实现了自动流水线加工。

2001

国内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在洛玻集团龙门玻璃公司开工建设,2002年投产并生产出1.3毫米以下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成功应用于信息行业平板显示器领域。

2002

由中材国际总承包的都江堰拉法基年产14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一次点火投料成功。这是中国第一个完全遵循国际惯例采用国际通行的交钥匙总承包方式招标的项目。

利用国产技术全部生产细纱玻纤的最大一座池窑——广东忠信世纪玻纤池窑工程点火投产。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的年产万吨全细纱池窑生产工艺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3

国内首条日产8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在池州海螺公司投产。

国内首条3万吨无碱玻纤池窑生产线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建成投产。

2004

北京水泥厂建成全国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处置城市工业废弃物示范线并投入运营。

国内首条日产万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铜陵海螺一期生产线一次点火成功。

中国首条超白玻璃生产线(日产600吨)在山东玻璃集团金晶科技城举行点火仪式。

地处海拔约3700米地区的水泥生产线——西藏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日产2000吨)。

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日产900吨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一次引板成功,系当时亚洲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2005

嘉华特种水泥成为国内第一家工业化生产低热硅酸盐水泥的企业,满足了重点工程建设对质量和供应保障要求。

金隅北水环保公司建设的中国第一条10万吨/年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示范线正式投产。

2007

枣庄中联一次性集中爆破拆除原山东安厦水泥九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宣告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高污染、高能耗时代开始淡出视野。该事件被誉为“中国水泥第一爆”。

巨石集团年产12万池窑拉丝生产线点火,成为当时世界上单线规模最大的生产线。

中国玻璃纤维产量达到16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翌年中国玻璃纤维的使用量和出口量也成为世界第一)。

2009

国内首个大功率玻璃熔窑余热发电项目——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9000千瓦余热电厂在湖北当阳投产,填补了我国玻璃行业节能降耗的一项技术空白。

国内首条12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在天瑞集团郑州水泥有限公司点火试产,该线是当时世界上日产能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线。

2011

总投资6.5亿元、日可熔1200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在河北沙河市安全实业有限公司点火投产。这是当时中国日熔化量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建材行业首个现货交易电子平台“易单网”上线。

2012

中复神鹰建成投产我国首条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的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工业化生产干喷湿纺SYT45级的碳纤维企业。

国内第一条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在金隅琉水公司竣工投产。

2013

由海南中航特玻材料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尺寸超白超厚玻璃原片(18米×3.3米×12毫米)正式下线。

2014

中国玻纤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全线投产,这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首条大型玻纤生产线。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与核心装备建设的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一次拉引0.3毫米电子显示超薄浮法玻璃成功下线,该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生产出0.3毫米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的企业。

2016

我国主导制定的全球首个核电工程建设用水泥标准正式实施。

2017

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1.5毫米超薄光伏玻璃并实现连续稳定量产,这是当时全球能够量产的最薄的光伏玻璃。

2018

海螺集团白马厂年产5万吨工业级二氧化碳、3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的碳捕集生产线正式投产,开创了世界水泥行业碳捕集利用先河。

成都中建材研发的世界第一条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单线年产能100兆瓦)在四川成都正式投产。

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刷新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世界最薄玻璃的纪录。

201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世代电子玻璃项目推进会暨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下线仪式在安徽蚌埠凯盛科技集团公司举行,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

2020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首次面向全行业提出我国建筑材料行业发展目标——“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宜业尚品”是发展要求,“造福人类”是发展目的。

凯盛科技集团成功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该产品厚度仅30微米,可实现连续20万次弯折不破损。

世界首条玄武岩纤维2400孔漏板拉丝智能化池窑生产线点火暨年产6万吨玄武岩原料均质化生产线投产仪式在四川广安举行。

2021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向建材全行业发出《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在国内工业系统率先提出要提前实现碳达峰。

建材行业首次发布碳排放相关报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年度)》和《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首次提出打造建材行业“六零”工厂——零外购电工厂、零化石能源工厂、零一次资源工厂、零碳排放工厂、零废弃物排放工厂、零员工工厂。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首次发布建筑材料工业景气指数(MPI)。

全国建材行业“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攻关工作启动,首批9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发布。

世界首条利用水泥窑尾烟气生产混凝土制品的水泥窑尾气吸碳制砖生产线在华新水泥成功运行。

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由北玻股份天津玻璃公司生产的泰康集团大厦首层近17米超高全玻璃幕墙是当时世界上单块面积最大的玻璃窗,单块面积达到50.869平方米。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颁国内首张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

2022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首次启动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全世界首次全部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的白鹤滩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该电站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总量达800多万立方米。

中建材(合肥)新能源光伏电池封装材料二期暨二氧化碳捕集提纯项目投产,该项目是世界首套玻璃熔窑二氧化碳捕集与提纯示范项目,创造光伏玻璃行业的“国内第一、世界首创”。

全球首条日熔化量1200吨的一窑八线光伏玻璃生产线在安徽桐城成功引板。该生产线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第一次在1200t/d超白压延玻璃熔窑上使用一窑八线两翼分流专利技术;第一次在玻璃熔窑上使用熔窑阶梯式池壁专利技术;第一次在玻璃行业主厂房使用66米超大跨度桁架梁技术;第一次采用高密度工艺技术布置超白压延玻璃生产线,使亩均土地使用强度全国最大(4.72吨/亩)。

全球露天矿山行业首个石灰石无人运输项目“水泥智能矿山矿车无人驾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在海螺集团正式建成投运。

世界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的绿色瓷砖在广东佛山烧制成功。

2023

首个“六零绿色建材日”在北京启动。在深入贯彻国家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联合中国建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安徽海螺集团、金晶集团、华新水泥共同发起,将每年的6月6日设立为“六零绿色建材日”,号召全社会、全行业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

首个面向建材全行业的工业设计创新活动举办。

首份建筑材料行业ESG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中材叶片首款全球陆上最长“沙戈荒”叶片12.XMW-SI118亮相。该叶片单片长度达到118米,整个叶轮转起来的扫风面积超过6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每小时发电量可以满足6个3口之家1年用电需求。

泰山玻纤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批量化生产低介电玻璃纤维的厂家,也成为全球第三大超低损耗玻纤产品专用供应商,低系列化超细纱、薄布和超薄布产品达到世界级水平。

2024

我国首个“六零”工厂团体标准发布。“六零”工厂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该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六零”系列工厂的术语定义,从基本要求、评价范围、评价指标方面,提出了“六零”系列工厂评价的通用要求。

青州中联年产20万吨二氧化碳全氧燃烧富集提纯示范项目点火。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水泥行业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技术领域规模最大、山东省内首套碳捕集利用项目。

金隅北水环保公司建设完成中国水泥行业第一条10万吨/年复杂烟气环境下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资源化利用(CCUS项目)工艺线,并开始试生产。

世界第一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示范量产线在蒙娜丽莎投产。


(根据资料搜集整理,如有疏漏欢迎补充,内容截止到2024年9月)





整理:《中国建材》杂志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