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www.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能源·物贸   >   煤电矛盾化解 运力瓶颈凸显

煤电矛盾化解 运力瓶颈凸显

2007-01-27 18:42:46      来源:2007年01月27日
分享到:
ref="http://www.chinabusinesspost.net/" target=_blank>财经时报  一直以来,发改委在煤、电之间的关系十分尴尬——煤、电像两个相互耍脾气的孩子,而发改委则像一个从中权衡的家长。多年下来,三方皆牢骚满腹。

2007年,发改委说,你们自己去谈。结果天下不但没有大乱,反到异乎寻常的平静。煤、电直接面对面的时候没了委屈,却明白了互利共赢的道理。而顺顺当当握手言和之后,煤炭运力问题这个更大的症结被凸显了出来。

顺利签约

“今年没有召开往年一样的煤炭订货会,但签约却是最快最顺利的。”中部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这样告诉《财经时报》记者。根据他的了解,目前为止,全国以电煤为重点,包括冶金、建材在内的煤炭合同签约数量超过了13亿吨,是这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的确如此,《财经时报》从煤炭运销协会了解到的数据显示,1月中旬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煤炭合同汇总会各项数据都取得上涨。其中,谈判第一天就签订合同约6亿吨。在为期7天的合同汇总会中,共签订煤炭合同12亿吨,其中包括电煤合同7.23亿吨。

这一成绩肯定会让发改委慨叹。2006年初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电双方想尽办法顶牛,订货会一再延期,主导会议的发改委当然还会对此情况心存顾忌,这从发改委制定的调控目标就可以看出,合同总量和电煤数量的目标只有7.38亿吨和5.31亿吨,这一目标显然远低于实际成交目标。

难怪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称,桂林全国煤炭合同汇总会标志着那个从1953年开始、持续了50多年的煤炭订货会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各个突破

看着目前的结果,回忆起今年电煤双方谈判的过程,华东煤炭销售联合体秘书长郑勇觉得吐气扬眉。他告诉《财经时报》记者,从行业来看,除电力之外,冶金作为另一个用煤大户率先在谈判桌前取得进展。之后,绝大多数企业也迅速完成了2007年度的合同签订工作,在数量和价格方面也基本达到了煤炭企业的预期效果。

随后进行的建材企业用煤果然进行得更加顺利。郑勇介绍,在谈判时建材企业对价格上涨均没有提出异议。“只要有所优惠,面子上过得去,就好交差。”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的企业主动提出增加合同数量,提出只要保证合同兑现,价格方面由煤矿来定,也可以采取价格完全浮动的方式”。

在冶金、建材用煤顺利签约的带动下,电力企业孤军难支,很快就坐不住了。郑勇认为,特别是部分发电企业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与其争夺几元钱的价格,不如争取一个更好的资源渠道合算。即使价格便宜一点,但是到了紧张的时节,到处求亲戚告奶奶,日子也不好过。看似赚了一点便宜,最后还是自己被动。

华中煤炭专家李朝林也感觉到了电力企业的心态变化,“他们都不那么横了。”实际上,往年铁板一块、抱团抵制涨价的电力企业今年开始了不小的分化。同时,有部分煤炭企业为争取主动,在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煤炭价格上调了10%以上。

郑勇认为,煤炭企业的心态也开始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是越靠到最后的企业越能获得好的条件,但今年开始煤炭企业不会再给后签约的企业更好的条件,越往后煤炭价格越高,煤炭企业不会再走过去的老路了。”

价格大涨

今年最让煤炭企业高兴的是,煤炭合同量增价涨。根据煤炭运销协会统计的数据,今年的煤炭合同平均涨价幅度达到5%,而电煤涨价幅度可达10%,是煤炭合同历年来涨价最大的一次。李朝林认为,这就是煤炭最终市场化的结果。

我国煤炭行业从1993年开始改革,持续进行市场化,但为了确保国家用电安全,仍由国家规定国有大型电厂的煤炭采购价格,这就是计划煤、市场煤的双轨制。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煤和计划煤之间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电力用煤占煤炭总量50%,大量的低价电煤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煤电顶牛日趋严重,终至难以调和。从2006年开始,发改委开始尝试改革,放手煤电谈判。到2007年终于完全放开市场。

市场化的第一个直接效果就是电煤价格补涨。李朝林认为,由于原来的电煤价格是在国家干预下签订的,煤炭价格的高低受政府影响和干预较大,电煤价格整体上比较低,不能真正反映煤炭本身的价值。而且和其它煤种相比,电煤价格和同等质量的市场煤价格相比差距最大。现在,煤炭价格要实现市场化,电煤价格就要有较大的涨价幅度才能回归市场。电煤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恰恰是符合了市场供求的基本经济规律。

煤炭价格市场化受到了煤炭行业的一致支持。业内普遍认为,存在低价计划煤的体制客观上阻碍了电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能耗;而要推进煤炭的高效利用,市场是重要的推手。从2007年开始,煤炭完全市场化,必将对电力行业产生很大的震动。

争抢运力

实际上,煤炭企业今年能够顺利取得谈判成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意图,今年煤电双方要先行接触,然后自行确定价格,最后由煤炭运销协会汇总合同协助铁路等交通部门安排运力。这样的程序也就意味着,谁率先达成合同就可以首先获得铁路运力。

众所周知,我国用电最多的地区是东南沿海,而产煤地区大多集中在内陆地区。用煤企业单单拿下煤炭合同并不代表一切,还需要将煤及时运到沿海地区。目前,中国电力运力紧张,煤电运力一直是限制能源的大瓶颈。率先获得运力是确保煤炭供应安全的重要条件。

“在眼看煤炭必须涨价的情况下,争取尽快签约获得运力保障就成为了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的一致目标。”李朝林说。

但是这样紧张的运力是把双刃剑,现在可以成为双方谈判的催化剂,在用电紧张时也可能成为煤电双方的大心病。李朝林认为,在煤电双方都破除了垄断进入市场之后,铁路运力成为横亘在煤电双方之间的最大垄断力量,在三方之中占据了绝对主动地位。

李朝林介绍,受垄断地位和运力紧张的影响,煤炭运费一直居高不下。为获得运力,煤炭企业要支付各种不正规的收费,一吨煤炭的运价经常要和一吨煤炭的坑口价(煤矿坑口交货的价格)等同。也就是说一吨煤炭产地价200元/吨,运送到东南沿海后就变成了400元/吨上下。昂贵的运费已经成为限制煤电双方的重要因素。

长期来看,这一情况将极大影响煤电双方健康发展,也成为煤电垄断破除后的下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