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建材力量 > 专访周育先:在新发展格局中努力构建产业投资新模式
6月,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集团”或“中国建材”)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首批“转正”的企业。
6月底,中国建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58项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重点任务考核结果荣获A级。7月,集团所属2家“双百企业”获评“标杆”,2家“科改示范企业”获评“优秀”,今年又新增补4家“科改示范企业”。
7月17日,中国建材荣获2021年度和2019~2021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双A”,同时被评为2019~2021年任期业绩优秀企业。
3年前的11月,周育先上任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之后,他以推动材料行业担当国家使命的责任感,遵循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规律,种下一颗颗关于产业投资、深化改革、激励创新的种子,推动企业在发展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创新超越中取得诸多新的进展和成就。让我们来听他谈谈近3年走过的历程和对未来的期许。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
打基础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
2020年9月底,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国资委对全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体现了对深化国企改革、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石的高度重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进一步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且可量化,可考核。为此,中国建材集团第一时间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职的深化改革办公室,在各级企业设立改革责任部门,从上到下构建出推进改革的责任体系,并制定了涵盖158项任务的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台账。
3年过去,中国建材集团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全面完成,考核获A,集团及所属企业共同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名单”,集团还被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树为“学先进、抓落实、促改革”第三批先进典型。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可以看到,近3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发生很大变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全面完成。作为这场长达3年、多达158项改革的全程领导者,您能同我们分享一下吗?
◎周育先:好的。我认为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建材集团在这3年间同时承担了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我们现在说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二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工作,这就决定了中国建材集团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既要有“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中国建材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全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规定动作”强化落实,“自选动作”持续探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截至6月底,158项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成果丰硕。一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集团各级董事会建设和运作进一步规范有序,“通过派出董事管股权”机制不断深化。二是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深入人心。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全级次推进,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员工公开招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试点,五类九种中长期激励工具促进骨干员工与企业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释放非公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对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成效显著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建立起定位清晰、生态优化、机制有效的材料产业投资公司模式,也为集团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后,还有哪些事要做?
◎周育先:主体任务的全面完成,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停步,接下来,各级企业要在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向深层次延伸。一是巩固改革成果。将改革三年行动中提炼总结出的方法、措施纳入各企业的公司章程、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固化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创新改革措施。各级企业要针对实际问题,凝聚改革锐气,在集团的改革政策框架内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用改革提升活力。三是持续优化提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在企业经营的主攻方向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积极推进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人才内生动力,提升组织团队执行力。
此外,中国建材集团还将持续发力,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不断探索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坚持深化改革,争做国资央企改革排头兵。
开新篇
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6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通知,明确将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在内的5家企业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分3批共选择了19家企业开展国有投资公司改革试点。2019年年底,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最晚进入试点队列的企业,开始了为期3年的改革试点,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实现“转正”。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中国建材集团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相关讯息一直备受业内外关注,但不少人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个概念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您能讲一讲吗?
◎周育先:是这样的,首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两个概念,将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职能分别授权给这两类公司行使。因此,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产业集团、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综合性、专业性两类)。其中,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实施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加强和优化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有资本布局,主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也就是说,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其实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是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这类公司总部不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但承担产业发展使命。
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需要对所持股企业行使股东职责,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同时,尤其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必须承担起服务国家产业政策、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重要责任。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那中国建材集团为何会成为试点企业之一?
◎周育先: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看,建材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料工业,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基础建设、军工航天等领域的进步。作为建材行业唯一央企,中国建材集团要担负起促进我国材料产业长远发展的责任。结合上面提到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与作用,这就表明建材行业亟需一个实力强大、具有代表性的试点企业。
从中国建材自身发展来看,中国建材是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企业,长期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列,对改革始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联合重组及资本运营经验,具有雄厚的产业实力,具有良好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但在开展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之前,中国建材的资产和收入来源主要是基础建材,而基础建材的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因此,集团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通过资本的布局优化,推动基础建材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培育新的增长点。
因此,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恰逢其时。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中国建材集团仅用了不到3年就实现了“转正”,且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估为“功能定位准确、资本运作能力突出、布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中国建材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周育先:中国建材集团有很好的底子,这是一家具有改革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全球视野的企业,这也是试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改革试点初期,我们提出了具有中国建材特色的“4335”改革指导原则,树立“管好股权、完善公司治理、派出董监事、管好资本流动和收益收缴”四个理念,建立“投资、人力资源、综合监督”三大闭环,加快“从管企业向管资本、从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从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三大转变,以总部“战略引领、资源配置、资本运作、风险防控、党的建设”五大功能定位来引领改革转型。
“4335”改革指导原则的建立,明确了集团转型为材料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改革试点路径,为中国建材集团实施“管资本”提供了底层逻辑和清晰指引。在“4335”指导原则下,各项改革措施得以推进、落地,呈现出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我们的路径是正确的。
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特点的管控模式和体制机制,来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换。遵循公司治理管股权、派出董监事管股权的理念,集团层面不直接干预所出资企业的日常经营,以资本为纽带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除法律法规、国家部委明确要求“穿透”管理的事项外,所出资企业的日常经营由企业自主实施,战略发展、重大投资等涉及股东权限事项等由集团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等公司治理通道实施“非穿透”管控。同时进行分级分类投资授权,不同子企业间的授权额度最大相差15亿元,既提高了优秀企业的投资效率,又管控了一般企业的投资风险。
为了更好释放产业活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整合。
一是加快同类业务整合。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分布在8家公司(含3家A股上市公司),降低了集团基础建材板块整体竞争力。为此,我们对基础建材业务实施分步整合,先将非上市水泥公司的资产全部注入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天山”),而后针对2家上市水泥公司宁夏建材、祁连山水泥实施整合。通过整合,“新天山”成为全球业务规模最大、市值达千亿的水泥上市公司,在水泥、商品混凝土、骨料业务上构建出分布于全国主要市场的核心利润区,通过规模优势形成了市场优势地位,有效提升了产业链控制力。
二是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整合。中国建材的工程技术服务板块业务最初分散于3家公司(1家为上市公司),另外还有1家采矿工程服务公司,是水泥工程业务的上游产业。在工程技术服务板块整合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上市公司中材国际为主体,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将另外2家水泥工程公司合并;另一方面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原则,将采矿工程服务公司装入中材国际,既促进中材国际的业务类型多元化发展,又大幅提升采矿工程企业的市场空间,实现了“1+1>2”的效果。
三是持续推进整合后的管理融合与业务协同。整合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整合后的业务重构、发挥协同效应。“新天山”完成整合后,首先打破原有组织架构,按市场区域进行业务重组,分别组建了14个区域公司,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开展管理人员全体竞聘上岗,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进一步细分业务,组建专业化的商品混凝土和骨料业务平台,将原来分散在各水泥公司的商混业务和骨料业务合并,推进实施统一运营模式、统一成本管控、统一营销策略,实现更加专精的“子产业”专业化整合。
在一系列业务整合优化的同时,中国建材也注重优化升级产业格局。目前,集团业务形成了基础建材板块、新材料板块、工程技术服务板块“三足鼎立”的格局;从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管控体系、优化资本布局三个方面,加强资本流动和收益收缴,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以成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材料产业布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谋划布局战略性、前瞻性新兴材料产业,攻坚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壁垒,进一步突出产业创新领军能力和关键材料供给保障能力。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这3年的试点改革为集团带来了哪些成效?
◎周育先:通过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中国建材集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企业转型发展速度和质量都有进一步提高。
一是经济效益较快增长。2019年试点获批后的近3年来,中国建材的净利润、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9%、28%。2021年实现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42%;利润总额387亿元,同比增长27%。2022年上半年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净利润同比增长10%。
二是主业结构更趋优化。2021年,基础建材业务保持“压舱石”地位,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比44%、54%;新材料业务增势迅猛,碳纤维、玻纤、锂电池隔膜、石膏板等业务布局快速拓展,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比提升到22%、42%;有效推动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和布局优化,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属地化经营走深走实。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探月工程成果展上,充分肯定了中国建材集团在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集团入选首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6项成果列入央企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获批组建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新增一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入选“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大批新材料新技术服务保障航空航天、核工业、疫情防控等“国之重器”重大项目。
四是社会贡献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建材的社会贡献总额1047亿元,同比增长15%;新招聘2.86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3375人;社会责任指数位列中国企业第6位、国企第4位。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后,中国建材会扮演怎样的新角色?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周育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既是有效减少出资人代表对市场主体直接干预的“隔离带”,也是有效降低资本投资运营工作对出资人代表形成各类风险的“防火墙”。基于这一定位认识,中国建材集团致力于当好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协调者,当好前瞻性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的培育者。
学习借鉴其他4家转正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经验,我们将重点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一是继续强化投资能力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投资公司运作体系。顺应材料产业发展规律优选投资赛道,重点考虑产业成长空间、生命周期、自身独特优势三个因素,根据不同生命周期打造梯次接续的投资业务组合。优化投资路径,综合运用内生增长、并购重组和资本运营三种方式,多管齐下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开展战略并购,灵活运用基金、上市等资本手段,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管理能力优、引领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精选竞争策略,把做产品、做产业链、做产业生态结合起来,实现由点到线到面。
二是继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着力推进创新转型。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急需的新材料,进一步加大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坚持战略理性与经济理性高度统一,努力建设国家材料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推进国家碳纤维重大技术装备、低碳胶凝材料、大飞机复合材料等国家重点专项。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全面提升关键材料自主保供能力。深入落实央企“双碳”工作指导意见,紧抓减碳、固碳、管碳,勇当绿色低碳转型先锋。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入推动产业变革。加大国际化经营步伐,坚持自建和并购两条腿走路,“走出去”“引进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三是继续探索符合投资公司定位的管控模式,有效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明晰集团总部与子企业的权责边界,优化完善总部“管资本”、产业平台“管经营”、基层企业“管生产”的模式,使各层级企业找准定位,在“赛道”内自主经营。继续完善落实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提升成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投资公司平稳有序、高质量发展。
四是继续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的迭代提升,推进更加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薪酬机制。加大中长期激励工具应用,充分调动经营管理骨干、核心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骨干员工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竞争优势。
向未来
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
作为建材行业中的唯一央企,此次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标志着中国建材集团基本完成了从产业集团向产业投资公司的成功转型,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建材集团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信心和决心。
问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您对未来还有哪些期待?
◎周育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具有鲜明的产业带动功能,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材料产业领域,需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作为建材行业的唯一央企,中国建材责无旁贷,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落实“宜业尚品、造福人类”行业发展目标和“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在基础建材板块优路径、新材料板块优结构、工程技术服务板块优品质,努力打造“国之大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后,我们期待能更好发挥投资公司平台作用。按照国资委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的要求,中国建材愿意积极承担资源整合的使命责任,依托在重组整合、资本运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推动央企在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的重组整合,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整体布局结构优化。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材在压力中成长,在挑战中提高,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建材集团将继续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坚强领导,持续深化改革成果,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努力在新征程中走得更稳更实更远;充分发挥材料工业特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更好满足强国复兴大业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我国建材工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刊记者 / 韩玥 靳惠怡